查看原文
其他

全球城市语境下的上海国际化社区演进与趋势 | 黄向明

AP Editorial 建筑实践
2024-08-31

文章刊载于《建筑实践》039辑特辑:

住有所居,多元共生

全球城市语境下的

上海国际化社区演进与趋势


<<<

黄向明

HUANG Xiangming

天华集团董事、总建筑师

 


 摘 要 :


基于打造全球城市语境下高品质人居空间的研究背景,本文以引领国内高品质社区发展的国际化社区为研究对象,结合上海国际化社区发展历史及案例,对国际化社区的定义与内核进行了界定,深入探究国际化社区的演进脉络与迭代特征,分析了国际化社区的先进规划理念、精细设计创新、完善服务配套和人文社区构建对高品质人居社区的打造所具有的引领性和借鉴意义,继而梳理和提出国际化社区的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全球城市;国际化社区;混合社区;城市设计


 前 言 :  


随着中国的全面发展及其国际影响力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中国城市已成为全球网络系统中的重要节点,初具全球城市的基础。上海、北京、广州等全国主要城市在新一轮总体规划中均提出建设“全球城市”的目标定位。建设全球城市,需要提升城市能级,不断提升其在全球化经济文化体系中的重要性和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大引进跨国公司全球或区域总部、国际金融机构和世界级企业入驻,吸引集聚和赋能世界级人才。在城市规划构建层面,则落点在不断提升城市宜居性、城市空间品质和生活服务能力。提升居住空间和社区品质,也必将成为我国城市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上海国际化社区是国内高端住宅与社区的开创者和引领者,因此,在全球城市语境下对其演进和趋势进行研究分析有其代表性、必要性与现实借鉴意义。


 1.  国际化社区的产生与定义


本文研究的国际化社区,是立足于全球化语境下的当代高品质社区,具有“社区”的基本内涵,包括区域空间、人口规模、社会交往、归属认同、共同利益、设施服务、文化意识等要素;具备国际水平的空间品质,即建成环境、公共配套、组织管理、功能保障、居住生态等达到国际较高水准;服务于“国际化”的生活方式,奉行国际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标准惯例,倡导文化的多样性与和谐交融[1]


在全球城市语境下,“国际化社区”并非以外籍居民占比、国籍多样化或建筑风格形态来界定,其基本特征和内核在于生活方式的国际化。生活方式随时代与社会发展迭代与改变,故“国际化社区”也是动态发展的。


 2.  上海国际化社区的演进与迭代


上海的国际化社区是在中国改革开放、拥抱全球化和上海经济与城市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诞生的。上海各开发区内的涉外居住区,一直是高档住区的代表,而上海国际化社区的规划设计理念、建筑品质、建成环境及对生活方式的积极回应具有一定的领先性和引领性。从最初大规模划区规划开发、以发达国家现代化居住为样本简单移植住区形态的外籍族裔或涉外聚居区,到分散市场化开发的、将国际先进城市设计和社区营建理论融合中国集约高密度城市化、中国当代生活方式和社会服务模式的混合活力品质社区,其变迁和进化也反映出居住社区在功能、审美、需求等方面由表及里的变革。


2.1初生代:族裔聚居的高尚国际社区


20 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是中国全球化进程初期,随着国际贸易与交流的加强,国际人士开始在国内大都市中聚居。初生代的国际化社区由首批涉外高档住宅构成,为外籍族裔聚居生活区,主要特征为业主的国际化和建筑设计的国际化


古北社区与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毗邻,是最早规模化开发的高档国际化社区。古北一期于1989年初动工,1994年底全面建成交付使用,是集中供应、被称为“侨汇房”的外销商品房。其房价高昂且需凭相关证件支付美元购买,故早期业主皆为高收入的外籍或外企人士。在很多市中心房子尚无独立套内卫生间的前商品房时代,古北诞生了上海第一代全精装修房和电梯房,厨卫均采用国际一线品牌。以海外城市命名的住宅小区,围合式、半开放社区,庭院、雕塑、拱门、喷泉、花坛、草坪、铁铸栏杆等欧美风格的景观构成了“古北印象”。


古北二期2003年始建,由欧美、香港等地的建筑名家设计。宽46—80m、长630m的黄金城道步行街贯穿连接周边住宅,成为景观主轴和活动主轴,设有交互的步行空间,绿化率达40%以上。古北三期建设于2005年后,配置约50余万㎡的高级办公、酒店、商业、会展等服务业态,突出花园式、生态型商务环境。至2010年,古北社区已经形成成熟完善的国际化社区,相当于小型城镇,功能配置完整,物业管理完备,涉外居民占比高,公共参与程度高,街区尺度紧凑,成为上海顶级住区的代表[2–3]


2.2中生代:功能复合的美式混合社区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浦东的碧云国际社区、联洋国际社区是中生代国际化社区的代表。其采用规模化规划建设,以国际化的空间布局与管理为特征,功能多样集聚、空间开放、配套设施完善、公共服务人性化。

碧云国际社区鸟瞰 © 天华 


为配合浦东新区开发和金桥地区产业发展,给外资(美国为主)企业的技术人员、中高管提供住所,1997年碧云国际社区开工建设,延续了高端居住社区路线,而且体现出硬件与软件并重的理念,建设多所国际学校、三甲医院、高尔夫球场以及我国第一个社区型橄榄球场,引入浦东第一家家乐福。

碧云国际社区空间组织 © 天华 


碧云国际社区是上海天华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华”)设计项目中最早的开放式社区和国际化社区实践,主要以自驾出行、家中多孩的美式生活方式为设计出发点,是以大户型别墅作为社区主体的低密度社区,在建筑设计上也进行了风格与产品创新,将国际化与海派元素有机融合。

碧云国际社区二期之碧云晓园建筑立面 © 天华


碧云国际社区强调“小街坊、小路网”的宜人尺度,将地块之间、地块与城市之间的界面关系有机地组织起来,通过绿化景观与街道的共享大幅度增加了行人停留与交往的空间。同时,利用花园、广场、公共绿地等景观与风情化沿街面的结合,打造国际化的城市界面。一期碧云别墅采用美式独立住宅建筑形式,确立了碧云国际社区的建筑基调。二期开发的碧云花园公寓主要以10—18层住宅楼为主,主力户型面积为200—250㎡,沿用美式建筑风格,采用坡顶、红砖立面、石基座、竖向窗,细部简洁。建筑立面设计开创性地借鉴了上海锦江饭店经典立面元素,与当时流行的建筑风格截然不同。建筑在物理性能和技术使用上也十分考究,选用1.3—1.4m宽的高品质德国窗。具有价值感和创新性的艺术装饰(Art Deco)建筑风格和较高的建筑品质很好地满足了特定国际化客群的身份认同需求及审美取向。


从开放绿地到生活配套、休闲服务,碧云国际社区形成了浓厚的欧美式生活氛围,是当时上海规模最大、配套最完善、综合环境最优的国际化社区,不断强化着此区域外向型、多功能、多元文化相交融、现代化国际新城区的功能定位,提升了整个区域的品质与价值。


联洋国际社区与碧云国际社区几乎同步建设,同样以欧美生活方式为蓝本,规划了集中式配套。其整体定位略低于碧云,以高层住宅为主,居住密度更高,中小户型居多,面向国内工薪阶层,更符合国人生活习惯,居民本地化程度更高。


2.3新生代:全球视野的复合生态社区


1998年,住房供给商品化、社会化的住房新体制改革施行,全面商品化的房地产行业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2000年前后,上海规划了4个副中心,进入多中心高速发展的模式。2001年上海宣布实行内外销商品住房交易市场并轨、统一土地供应方式。2003年外国人居住地限制解除。具有全球视野的市民具有更多元、更复杂的人口构成和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他们渴望理念领先、品质卓越、体验超群的创新成熟高尚社区,及与其生活方式相匹配的完备生活配套设施。这也催生了更多贴近上海城市特征与生活方式的新生代国际化社区。21世纪初,大宁、新江湾、森兰、南翔、唐镇等国际化社区在上海陆续涌现,均依托区域产业布局规划建设,国际化居民的占比显著降低。

瑞虹新城城市界面 © 天华

瑞虹新城空间组织 © 天华


天华从功能复合、集约、混合社区和开放街区等方向对国际化社区与本土生活方式的有机融合进行了探索。瑞虹新城、创智天地这两个项目的出发点是为人们提供一个功能复合的综合生活空间,关注提升人们生活外延的丰盛感和舒适感,而不仅仅局限于解决居住需求。规划布局集约利用资源,以适宜的居住密度和实用便捷性为原则,一站式地满足吃住、购物、娱乐、运动、医疗、教育、商务等生活需求。社区内更符合国人生活方式的多样居住产品混合,打造丰富公共空间,营造街区、邻里氛围,满足人们的社交需求。社区功能更具复合性与开放性,显著提高了居住体验。

创智天地 © 天华

创智天地空间组织 © 天华


社区规划梳理交通条件和周边环境,利用交通人流穿行通道打造成生活走廊、商业内街,展现街道的魅力。宜人的街道尺度,自然地塑造了适宜步行并具有活力的公共空间。街道最终成为承载社区丰富多样生活的载体,也包容和串联起城市的各种功能。


经历30余年的发展,上海国际化社区在开创和引领国内高端商品住宅与社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以下要素及特征:

1)人性化的街区尺度;

2)步行友好的道路体系;

3)兼顾生活、工作、教育和社交等各种需求的混合社区;

4)活跃的城市界面;

5)开放空间和公共活动的中心;

6)国际一流的教育资源;

7)丰富的运动和休闲设施;

8)多样化的住宅类型;

9)品质卓越的市民建筑;

10)具有包容性和参与性的社区管理和运作。


 3.  国际化社区的未来展望


3.1国际化社区的“去国际化”


随着中国全球化进程持续深入,从文化认同、消费能力到生活方式,本土民众与“国际人士”不再泾渭分明。外籍族裔住区集中大规模建设减少、涉外人士的分散居住和融入本土生活,使涉外聚居不再是国际化社区最主要的成因与特征。上海国际化社区的涉外居住者占比被稀释,日渐“去国际化”。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国际化社区不再单向照搬发达国家以往形态,呈现“全球视野化”“先锋性”“普世性”“创新性”,与所在城市的生活和文化深度融合,更加贴近当下,并积极探索面向未来的可持续性。


回溯30余年的发展,上海国际化社区的发展轨迹,是一个从复刻海外模板到探索真实乐活需求与生活本质的过程,国际化先进生活方式及与之相适配的高品质人居空间始终是其真正的内核。


3.2国际化社区的“场景革命”


随着上海初具全球城市发展基础,全球化导致的“趋同”是浅薄的,“逐异”却是深刻的。在居住社区品质普遍提升的背景下,寻求差异化、身份认同和更具情绪价值的生活场景成为更高阶的隐性需求。在商品的体验价值超越功能价值的时代,国际化社区也在探索“场景革命”,洞察对居住社区空间显见和潜在的需求,把需求还原到场景里,还原为真实的、以人为中心的体验细节[4]

天安1号鸟瞰效果图 © 天华


天安1号是创新大型国际化社区,建筑面积50余万㎡,业态复杂,涵盖高端住宅、街区商业、养老院、养老公寓、幼儿园、运动中心、社区菜场等。天华协同诸多国际知名设计顾问,严谨而全面地把控前期规划、概念创意、产品设计、落地效果等各方面,使建筑、街区和景观共同构建起优雅舒适的宜人空间。

天安1号规划策略 © 天华

天安1号入口广场效果图 © 天华


街区商业及丰富业态在提供完善的配套设施和生活服务的同时,也构建了一个个鲜活、充满人文细节与烟火气的潮流生活场景,创造了社区的独有生活体验和社区文化活力,对生活场景构建进行了探索创新。项目以城市街道和住区绿轴作为媒介串联起各个组团,清晰的规划路径与均匀布置的核心开放空间有机结合,点式塔楼围绕核心空间集聚布置,从而形成开放与半开放空间相互对话、建筑与景观相辅相成的规划布局。


秉承海派文化,建筑立面以利落纯粹的竖向线条作为设计语汇,并辅以精细的细部推敲,最终呈现出代表当代中国建筑技艺水准而又契合上海地域特色、国际化的独特外观特征。


3.3国际化社区的“范式转移”


上海国际化社区有其发展轨迹,在不同社会、城市发展阶段有着鲜明的时代特征。在社区与城市关系的阐释上,是一个从封闭到开放、从专享到共享、从隔绝到连接的过程。伴随城市进入发展新阶段,范式迭代和衍生发展的更多可能性值得积极探索。


基于对城市设计的思考,结合上海产城一体、高密度的城市发展规划,回应生活方式与需求的转变,天华对新时代产业和技术变革背景下的国际化社区进行了持续的探索与实践。

金鼎天地产城一体微社区效果图 © 天华


2020年开工建设的金鼎天地14-01地块,与被称为“金桥九宫格”的8个商办混合地块共同组成了集商业、办公、住宅于一体、业态多元的产城融合示范区。在空间上,整体社区被围合为办公和居住一动一静两个院落,生活配套设施穿插其间,打造宜居宜业的微型混合社区。


天华以“小租赁公寓+大社区”—紧凑的居住空间对应生活配套丰富的智慧社区为破题思路,缩小单个公寓面积,压缩客厅、厨房等功能空间。这一方面降低了新市民的居住成本,另一方面把必要的私密性空间之外的生活空间“外挂”,让社区空间承载多元服务,促进社交、提升社区活力。它与传统的社区构型有所差异,体现对社区外部空间质量的尊重,强化社区开放性及与周边城市空间的连接性、渗透性和资源共享

金鼎天地社区公共空间效果图 © 天华


 4.  结语


建成全球卓越城市、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助力城市能级和对产业、人才吸引力的提升,需要不断提高城市宜居性、城市空间品质和生活服务能力。上海国际化社区引入国际先进社区理念,拓展了国内居住社区的多元性,呈现更具人文性和开放性的设计,与时俱进地回应生活方式的变迁,见证了上海开放包容、追求卓越的城市精神,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国内现代高尚社区范本。


参考文献 


[1] 罗翔, 曹慧霆, 赖志勇. 全球城市视角下的国际社区规划建设指标体系探索—以上海市为例[J]. 城乡规划, 2020(02): 102–107+124.


[2] 方志上海. 古北三十年|第一国际社区从何而来?[EB/OL].[2019-06-11].


[3] 谭峥. 街区制、邻里单位与古北模式[J]. 住区, 2016(04): 72–80.


[4] 吴声. 场景革命:重构人与商业的连接[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5.

本文图片由天华提供


杂志编辑 / 忻 运、李晓萌、黄心怡

新媒体编辑 / 吕飒


© 建筑实践    

欢迎联系转发,禁止在未授权时以《建筑实践》编辑版本转载。

-新刊推荐-

- 推荐阅读 -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建筑实践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